汉服简介
- 汉服,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汉装、华服,是汉族传统民族服饰。
-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 ,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
- 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
- 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
- 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
- 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
- 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
-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 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
- 21世纪以来,汉服运动尊崇古代汉族人一脉相承的服饰特征,传承汉服数千年文化基因,并在古代考据汉服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复原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